当前位置:主页 > 儿科 > 抽动症 >

有些孩子“挤眉弄眼”行为怪异,这其实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

发布时间:2022-11-18 13:40

   “孩子总爱眨眼睛、清嗓子,是不是有什么坏毛病?”“经常挤眉弄眼,反复说他就是不听,还说自己控制不住,这是怎么回事?”童康儿童医院经常会接诊很多上述“行为怪异”的孩子,这其实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,但却常常被老师及家长误认为是“调皮捣蛋”并施以打骂或责罚,这无疑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阻力。

  一.什么是抽动症?

  抽动症是一种由脑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,其临床表现为声音抽动或躯体性运动抽动。抽动症的发病年龄为2-21岁,常见于5-10岁,男生患病率要高于女生。你的孩子是否有频繁眨眼或者不自主的抽动情况?

  抽动通常会反复发生,发作时症状快速出现且快速消失。患者在发作时的意识是清晰的,但抽动的出现或停止是无法控制的。紧张、焦虑、愤怒、惊吓、兴奋、疲劳等都是加重抽动的常见因素。减少抽动的常见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、放松、情绪稳定等。

  二.抽动症有哪些病因?

 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,小儿抽动症可能是由发育过程中遗传、环境、生化代谢、中枢神经生理异常的相互作用产生,病因尚不明确。中医认为,小儿抽动症属于“肝风”“慢惊风”、痉风范畴,病因是患儿的先天禀赋不足、后天失养、外感风邪,以致肾阴亏损、脾虚生痰、肝亢风动、心神不宁、阴虚痰火。

  三.抽动症有哪些表现?

  抽动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。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、颈、肩、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、突发、快速收缩运动;发声性抽动是口鼻、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,通过鼻、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。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2类,有时二者不易分清。

  40% ~55%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,称为感觉性抽动,被认为是先兆症状(前驱症状),年长儿尤为多见,包括压迫感、痒感、痛感、热感、冷感或其他异样感觉。

  抽动表现为一种不自主、无目的、快速、刻板的肌肉收缩。

  1.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,逐渐发展到头、颈、肩部肌肉,而后波及躯干及上、下肢

  2.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,或者岀现新的抽动形式

  3.症状时好时坏,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,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

  4.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,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,非持久性存在且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。

  四.抽动症如何治疗?

  目前,抽动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,因此没有特殊的预防措施。积极做好妊娠保健工作,防止早产、过期分娩、出生时窒息等异常情况;同时也得防治感染性疾病;研究报告称,某些抽动患儿的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。抽动症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治疗并行,注重治疗的个体化。

  1. 药物治疗

  药物治疗主要是是帮助小儿抽动症患者康复、缓解病情的;如氟哌啶醇、氯硝安定、硫必利、可乐定贴片、肌苷等;这些药物主要是治疗精神方面症状,能消除患者的不自主运动,消除或者减轻相关精神症状。采取药物治疗是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,自己不要盲目用药。

  2. 心理行为疗法

  心理行为疗法是改善抽动症状、干预共患病、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。大多数轻度抽动症儿童可以通过简单的心理行为来治疗。通过对患儿和患儿家属的心理咨询,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;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儿、家长正确理解疾病,淡化患儿的症状。同时,可以进行行为治疗,包括习惯逆转训练、放松训练、自我监督、认知行为治疗等。

  3. 生活护理

  鼓励患儿多参加休闲类的活动,避免患儿接触不良刺激,如玩电子游戏、看惊险恐怖电影、吃辛辣食物等。父母可以记录患儿的症状发作表现,在就诊时给医生观看,以便医生判断病情。

  家长应多与学校老师沟通,让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,鼓励孩子大胆与学生和周围人沟通,提高社会适应能力。

地址:济南市市中区济微路125-7号

健康咨询热线:

0531-81301111

Copyright ©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版权所有

鲁ICP备16010134号

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,可发送邮件联系删除。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