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3-03-04 10:43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无论是医生还是康复老师,都会说康复治疗和家庭干预很重要。问题是父母毕竟不是专业人士,面对未知的康复治疗和干预路途,很可能会走进误区,前功尽弃。那么,在孤独症家庭康复治疗和干预中,可能出现哪些误区呢?
1.执着诊断结果
近一半的家庭会花费一年多的时间为孩子反复诊断。虽然接受诊断结果的确是一件需要极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事情。然而,我们通常建议家长在发现异常时,应尽早康复治疗和干预。孤独症和发育迟缓的黄金年龄为2—6岁,适宜的干预年龄为2—12岁。
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,诊断的目的只是为了做一个分类。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目前的各种技能水平。关键是提高孩子的能力,而不是纠结于诊断结果。例如一个孩子3岁还不会说话,他应该积极的对孩子进行语言发展的康复治疗和干预。
2.完全依赖医生、康复老师
过于依赖医生和特殊教育老师,认为完全靠医生或送孩子去学校或机构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。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。与康复机构相比,家庭干预(饮食控制、行为等)的持续时间要长得多。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和饮食调理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,这是康复机构相对结构化的环境所无法取代的。
孩子对家里的环境比较熟悉,状态也比较宽松,所以家长需要在家里建立规则,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,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。机构干预、家庭干预、医疗干预多管齐下,巩固学习,干预效果会更显著。
3.忽视饮食干预的重要性
科学饮食,对每个儿童来说都至关重要,尤其是孤独症患儿的饮食。现有的研究发现超过70-90%的ASD儿童存在挑食、偏食等饮食问题。孤独症患儿可接受的食物种类相对较少。狭窄的食物谱,也就更容易导致孤独症患儿出现饮食结构不合理、膳食营养不均衡、胃肠道等一系列问题。因此,饮食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。饮食干预对孤独症患儿的行为问题如多动、专注力不集中、情绪、睡眠等问题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。
4.忽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
一些家长认为,应该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康复治疗和机构干预上,向老师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关键。有的家长把孩子同时送进几家康复机构,整天赶着去上课,对于食、衣、住、行都一手包办,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,干预无效,家长在教学中筋疲力尽,孩子的能力仍然停滞不前。这时候,不仅家长身心俱疲,而且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挫折。干预必须是全面的,从生理上的医疗干预,从生活中家庭干预,例如生活自理能力,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。只是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提高。
5.错误的认为融合教育越早越好
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关心孩子的融合教育,而这往往是造成最大问题的部分。孩子能在普通学校学习当然是好的,但不是越早把孩子加入其中越好,也不是每个孩子最后都能上普通学校。
是否融入,以及何时融入都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安排。在这一点上,专业领域有很好的科学建议,但在实际情况中,由于家长急于融入,往往会做出不适合孩子的决定,甚至适得其反。到最后许多毫无准备的孩子进入综合环境。这样并不会“与普通孩子长时间呆在一起,他们就会变好”,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糟,由于过大的压力和环境中的负面社交体验。
6.太宠孩子
由于孩子的特殊性,很多父母,尤其是爷爷奶奶,潜意识里对孩子心存内疚,总想弥补孩子,表现为对孩子的过度溺爱。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高,溺爱会进一步加重问题行为,增加家长管理孩子的难度。
除此之外,也会影响亲子关系。与父母担心对孩子严格要求会破坏亲子关系不同,临床观察发现,建立规则实际上会促进孩子对父母的感情,因为规则让孩子明白,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他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行为,从而建立一种安全感,对那些帮助他建立规则的人产生一种尊重的依恋感。
做一个好父母的真正意义不是对孩子的需求有所回应,而是帮助孩子得到他真正需要的东西。
地址:济南市市中区济微路125-7号
健康咨询热线:
0531-81301111
Copyright ©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版权所有
鲁ICP备16010134号 济医广审字(2024)第0523-308号
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,可发送邮件联系删除。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