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儿科 > 多动症 >

我家孩子最近的成绩一落千丈,也找不出什么原因,孩子这是怎么了?

发布时间:2024-07-10 14:17

  很多家长慢慢发现

  即使每天都在监督孩子做作业,他们仍拖拖拉拉

  学过的东西总是记不住,成绩也越来越差

 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

  都是多动症惹的祸!

  多动症的孩子为什么成绩普遍都很差?

  01

 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障碍让他们在注意的集中性、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表现异常。

  表现在学习上,就是易受到外界干扰,上课不专心或看着老师发呆、走神,不跟着老师教学的节奏走,完全不知道老师讲的内容。

  回家后,不愿意写作业。尽管家长不停催促也是拖拖拉拉,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动笔;或者边学作业边玩,不停写错;或者一会上厕所,一会喝水,一会吃东西,磨蹭到很晚才勉强把老师的作业写完。

  这样的学习习惯不可避免地会让成绩受到影响。

  02

  多动症儿童的过度活动让他们的活动水平明显比正常儿童高,在需要坐下来或需要遵守秩序的场合表现得更为突出。

  表现在课堂上,就是上课总是不能安静下来,不停搞小动作。

  一会玩手,一会摸文具,或者坐得东倒西歪,有的甚至随意在教室走动,严重干扰课堂纪律。

  下课后,与同学追追打打,高声叫喊。在不恰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,摸这摸那,难以安静下来复习课上所学的知识。

  上课不守课堂秩序,下课不安静复习,这样的学习行为肯定也是造成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。

  03

  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冲动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,情绪和行为失控。

  在课堂上表现为,针对老师的问题随意发言。要么不举手就发言,或者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,就开始回答,并且还回答错误,没有耐心。

  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,也会随意打断。这让他成为同学口中的捣蛋鬼、坏学生,不守纪律。

  一个自控能力差的孩子,让他能够安静下来学习这肯定是一个难题,学习成绩肯定受影响。

  家长们如何照顾多动症的孩子?

  01

  向学校老师说明孩子的患病情况,以及孩子的调皮捣蛋不是故意不听老师的话,只是自身患病的原因。相信老师能够理解并给予帮助。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,才更有利于多动症孩子的治疗。

  02

  家长不要对孩子隐瞒病情,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跟别的孩子不一样,同时也要积极开导孩子,不要自卑和害羞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积极的治疗,多动症的这些症状会得到缓解。

  03

  针对孩子的自身情况,改变以往的教育观点和方法。不但要了解孩子的行为,更要理解孩子的心情。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,才能在与孩子接触过程中,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和困难。

  针对孩子的特殊情况,家长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,做事一心一意,给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,通过一点一滴的行为影响孩子。同时,增加亲子间的交往,互相包容理解孩子的行为,让孩子明白,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孩子,爸爸妈妈都爱他。

  04

  如果家长知道自家的孩子确实患有多动症,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治疗。不要逃避或自行给孩子用药,应与医生沟通,积极配合治疗方案。

  多动症的孩子成绩能改变吗?

  要想提升自家孩子的成绩,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!

  合理规划时间:

  要是连续几个小时不休息的学习,孩子肯定会十分疲惫,导致学习效率低下,效果也不好。

 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穿插适当的休息,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。

  充分利用休息时间也可以让孩子的大脑更好地回顾之前所学知识。

  建议多动症孩子每间隔20分钟就休息一次。

  充分利用睡前时间:

  研究表明,睡前记忆十分有利于学习。

  家长可以督促孩子在每天睡觉前花10-15分钟去复习功课。

  短暂快速的睡前复习可以让大脑在睡眠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,记忆更深刻。

  保持运动:

  每周4-5天、每天30分钟的运动,可以有效提高注意力和执行力。

  让孩子在做功课前可以打会儿乒乓球、拍拍皮球、跳跳绳,能有效提高做作业时的专注力。

  相信在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努力下,孩子会不断进步,越来越好!

  当我们知道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之后,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理解,对于孩子的异常行为

  不要动辄打骂、责怪孩子,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,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,我们要在言谈举止上去感染孩子,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这些异常行为是怎么回事不躲避、不逃避、多了解,多理解、多关爱、少责备,一定能早日解决孩子多动症的问题!

  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仅供参考、学习、交流,不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,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。部分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,版权属原作所有,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地址:济南市市中区济微路125-7号

健康咨询热线:

0531-81301111

Copyright ©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版权所有

鲁ICP备16010134号 济医广审字(2024)第0523-308号

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,可发送邮件联系删除。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。